CNC 铝合金加工因其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的结合,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工艺特点。以下从加工效率、刀具选择、表面处理、工艺参数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:
一、材料特性带来的加工优势
1.
密度低、轻量化显著
2.
1.铝合金密度约为 \(2.7 \, \text{g/cm}^3\),仅为钢的 1/3,相同体积下零件重量更轻,适合航空航天、汽车等轻量化需求场景。
2.加工影响:高速切削时惯性小,机床负载低,可实现更高进给速度(如 \(8000-15000 \, \text{mm/min}\))。
3.
良好的塑性与延展性
4.
1.6 系、5 系铝合金(如 6061、5052)易于切削成型,可加工出薄壁(厚度≤0.5mm)、复杂内腔(如腔体结构、散热鳍片)等精细结构。
2.典型应用:消费电子中手机中框、无人机镂空框架。
5.
优异的导热性
6.
1.导热系数高达 \(100-240 \, \text{W/(m·K)}\),切削热易通过工件和刀具传导,降低局部过热风险,适合连续高速加工。
2.对比优势:相比不锈钢(导热系数约 \(15 \, \text{W/(m·K)}\)),铝合金加工时刀具磨损更慢。
二、加工工艺的核心特点
1. 高速切削为主流工艺
主轴转速高:常用 \(10000-24000 \, \text{r/min}\),配合小切深(\(0.1-2 \, \text{mm}\))和高进给(如 \(2000-5000 \, \text{mm/min}\)),减少材料塑性变形,提升表面光洁度(Ra≤1.6μm)。
优势:
减少刀具与工件接触时间,降低粘刀风险(尤其对 7 系硬铝)。
抑制积屑瘤生成,适合高光洁度零件(如氧化装饰件)。
2. 刀具选择与切削参数匹配
刀具材料:
硬质合金(WC):通用性强,适合 6 系铝合金粗加工(如 6063 型材铣削),成本低。
金刚石涂层刀具:用于 7075、2024 等硬铝精加工,表面硬度达 HV2000+,耐磨性是普通刀具的 5-10 倍。
PCD(聚晶金刚石)刀具:极致精度加工(如光学透镜支架),表面粗糙度可达 Ra≤0.4μm,但成本高。
刀具几何参数:
大前角(\(15°-25°\))和螺旋角(\(30°-45°\)),减小切削力,促进切屑排出。
刃口锋利化处理(刃口半径≤5μm),避免铝合金塑性变形导致的毛刺。
3. 冷却与润滑工艺关键
冷却方式:
干切削:适用于微量加工或环保要求高的场景(如医疗零件),需配合涂层刀具。
微量润滑(MQL):通过油雾混合压缩空气(油量≤50ml/h),降低切削温度,减少刀具磨损,尤其适合深腔加工(如航空结构件)。
水基切削液:用于大切深粗加工(如 7075 模具铣削),带走大量切削热,防止工件热变形。
切削液选择:优先用合成型或半合成型切削液(pH 值 7.5-9.0),避免含氯添加剂腐蚀铝合金表面。
4. 工装夹具与变形控制
低夹持应力设计:
采用真空吸附夹具(适用于薄壁件)或弹性夹头,避免传统虎钳夹持导致的局部变形。
案例:加工 6061 手机中框时,真空夹具可将变形量控制在 ±0.02mm 以内。
分阶段加工:
粗加工预留 0.5-1mm 余量,释放内应力;精加工时采用小切削参数(如切深 0.3mm,进给 2000mm/min),减少二次变形。
热处理前加工:
对需 T6 热处理的零件(如 6061 结构件),先完成 70% 粗加工,热处理后再精加工至尺寸,利用热处理消除加工应力。
三、表面处理与工艺衔接
1.
阳极氧化前处理
2.
加工表面需避免刀痕、划痕(Ra≤3.2μm),可通过 高光切削(主轴转速≥18000r/min,进给速度≥4000mm/min)直接获得镜面效果,减少后续抛光工序。
案例:6063 铝合金型材经高速铣削后,阳极氧化表面光泽度可达 60-80GU(光泽单位)。
3.
与其他工艺的配合
4.
挤压 + CNC 加工:先通过挤压成型复杂截面(如散热器翅片),再用 CNC 铣削钻孔,提升效率(如 6063 散热模组加工)。
铸造 + CNC 精加工:对 7 系铝合金复杂零件(如航空接头),先砂型铸造毛坯,再 CNC 铣削至精度(公差 ±0.01mm),减少材料浪费。